在歐洲的中餐館幾乎是溫州青田人稱天下,溫州人在外還有個稱呼就是中國的猶太人,做生意難不倒他們,到哪裡都有食衣住行的需要。溫州可是中國民營經濟體的先發地區,在歐洲就先從食開始,把眾人的胃給搞定了,就是衣了。
當克莉絲到羅馬旅行時,住的是市中心的酒店,一出酒店沿著路走,竟然發現好多來自中國的服飾批發店家,還有的是皮件銷售。去布達佩斯旅行時,也是住在市中心,看著滿街的加密匈牙利文讓我好惆悵,實在想吃點家鄉味,一出飯店轉入小巷竟然看到中國餐廳。
異鄉見到會說中文的人讓人覺得格外親切,在餐廳外研究了一下菜單便入內用餐,你說老闆從哪裡來?不說看官也猜出來了吧?去了義大利的威尼斯,滿城的觀光客,大家都吃著義大利麵與披薩,講求快速簡便就可以又繼續觀光,我可不要,我還是想在短短的時間吃上好吃的飯菜,沒錯!
還真讓我找到中餐館,裝潢的氣派,餐點美味,也是在小巷子內的大餐廳,可惜當時都沒有記錄下來,老闆哪裡來的,也是來自溫州與青田。
維也納的餐館也是好多都來自這個地區,在上德語課時認識了一個這樣的家庭,家庭中的爸爸先來到了歐洲,在餐館工作,沒有接受過多少的教育,但是想要用在這裡賺的錢讓家人的生活可以改善,放假時就四處走一走也沒有多想要花錢或像其他的同事去賭錢為娛樂。
就這樣幫家人在溫州建了一棟房子,父母,妻與子都可安居在其中。文中的這個家庭的爸爸在這待的年日也足夠了,可以把妻子給申請過來,兩人的收入積攢得更快接著就是把已上初中的兒子給接來,也因為給這個兒子報名上德文班我們的的緣分才接上。
在家料理剛來的兒子大小是一的媽媽,其實對維也納的了解也沒有多少,但為母則強,一步一步地幫了兒子找到可以銜接的學校,也幫他報名上德文班。
那時的我也剛來維也納沒多久,除了上課也沒有其他重要的日程,所以常受邀到他們家走動。這家庭繼續的穩紮穩打的工作,爸媽買下一家中國餐廳,全家幫到鄉下去,再見到他們時兒子的德文已非常的流利了,家中又添了一個小妹妹。這樣的故事一直的各地上演著。
溫州與青田的第一代創業家與工作者是怎麼來到歐洲的,這背後可能有黑歷史,很多人可能過著你是你,我是我的與當地文化不相容的生活,語言可能還不太靈光。但是來自這些人的第二代可就不同了,他們可能在這裡出生,還沒去過爸媽的祖國,除了講著當地語言還講著流利的方。
他們的生活圈並沒有拘束於母語圈,平常一起玩耍的還有在學校結識的同學,他們是中奧文化的橋樑。很多在維也納由華人第二代掌櫃的餐廳的設計理念,由他們開發的菜單把中國菜的精華與西方空間藝術成功的結合,抓住了中國胃與漸漸認識東方廚房之美味的西方人。
在網站的維也納好食專欄中有關於這些的餐廳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