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購的蘋果不是太甜,過了一個禮拜還在水果籃,拿一個來烤成肉桂蘋果餅乾。量不要太多,就做ㄧ兩日夠吃的就好了。
雖然知道常備菜很流行,也很是省時,但是我們家還是喜歡保持少量的食物。物品準備多了,感覺很有壓力。
這一陣子我慢慢地知道,如果家中要減低居家噪音,那麼,顏色要配成同色系的。所以再次添購家中物品時,就要好好的想,而不再是便宜所以買下來。
找出了一些快過期的保養品,拿來當保養腳部的油。
家裡保持清爽,但是我們不浪費,可以更有彈性的使用這些物品。
鄰居早就不安於室,外面陽光正好,怎能只留在家裡?從家裡往外看,有庭院與陽台的都早已出來烤肉,看報,喝咖啡的。三不五時的有騎腳踏車,跑步經過的人們。我看見鄰居還是帶著儀式感在生活著。
儀式感的目的是讓人們感覺正在認真生活,而不是隨意度日。生活的意義需要主觀地賦予,在於如何用恰到好處的行動去詮釋,這是一種生活美學。沒有儀式感的生活,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睡和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外,毫無期待。
這樣的生命是多麼黯淡無光!
所以呀,在這樣全民都關在家裡的時刻,很多人都還是搗鼓著自己的家裡。不能外出沒關係,把家中整理舒爽,讓在家也很有意思。就帶著這樣的概念,奧地利人整理出他們的陽台,花園,自在的居家防疫。
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態度。面對生活不確定性,人們會從他們熟悉的事物中尋求安定,新鮮空氣,陽光,綠色植物,一直以來是奧地利人最喜歡的,也最熟悉的。不能社交,那麼他們選擇去騎腳踏車,跑步。選擇在自家陽台與花園中重建他們的綠地。
我的鄰居在天氣許可下就在戶外曬太陽。吃飯,看書。我也試著這麼做,不過在曬了五分鐘,中暑了。只好乖乖的回到室內進行我的閱讀與寫作的日常生活。
看著書的同時,想到自己儲藏室裡還有非常多的書等著我ㄧㄧ得仔細閱讀。
起床時換下睡衣,穿上舒適的服裝,這樣的一天起始於儀式。你不只換上了衣服,而是告訴自己,新的一天已經開始了。其實能在家的時間很寶貴,當我們把這樣寶貴的時間與空間用來穿隨意的衣服也真是太可惜了。
家居服要挑選舒適但不是破爛,因為這代表自己在家的狀況。雖然我留在家中隔離防疫,每日的睡衣與居家服還是要有區別。
隨手可以做很多事情呢,當我們吃完東西,可以隨手收拾洗出碗盤,或者放入洗碗機。把它泡在洗碗槽不是個好習慣,我家男人喜歡這麼做。經過這些時日,我發現這樣堆積實在很討人嫌,而且每次還要浪費水把碗盤浸泡上,那麼我順手洗好會很麻煩嗎?結果試了幾次,發現一點也不麻煩,那就就樣吧。
慢慢地把居家雜音都除掉,不是強迫性的整理。在養成習慣。
誰說家裡一週打掃一次?有時我們家裡一天打掃兩次,因為我們那天玩得太開心了,製造了比平日更多的髒亂。
家裡備有一瓶漂白水是我最近的習慣,倒一小瓶蓋到一盆溫水裡來拖地,乾淨又安心。家中的抹布也可以泡入,過一分鐘後會抹布會浮出黏糊糊的一層,搓掉後,抹布又可以使用了。自從這樣處理抹布後,抹布使用的時限更長了。
家中使用透明的瓶子與盒子來保存物品,可以一眼看到更清楚,更即時的使用。
經過居家防疫的時間,讓家人更加緊密的交流與簡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