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得下生活的器物 與16位日本生活工藝作者的相遇 作者 李若帆。在春水堂,人文茶館 我提到了這近十幾年的人文崛起,大家對於生活層次的提升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地往前進,中國茶文化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在維也納街頭看到一團又一團來自中國的旅遊團,有的大包小包的採購名牌,有的在維也內街頭就以在家最舒適姿勢蹲在大街旁,手上叼著煙在路旁抽了起來,這些並不是中國全面的印象,中國也出現了重視日常生活同時也實實在在地要將品味發揮到極致的人,本書作者李若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李若帆主理位於北京的兩家店,雕刻時光與失物招領,因為對於生活日常的重視常讓他思考著邊手邊生活用品的各種問題,如何分辨日常用品的良劣,這些日常用品的作者在製造的時候是存著什麼的心與念頭呢?中國有愈來愈多不無端逞強,挑選自己喜歡的生活用品,珍惜日常生活的生活家。最近一個朋友常出現在我的思緒裡,他因工作關係常要換短期租的商業公寓,住處的東西都不是他的,唯一讓他帶在身邊的是一個摩卡咖啡壺與一個濃縮咖啡杯,去年我為他極少的家當中加入另一個德國手工製濃縮咖啡杯,也幫他在住處添了一盆花。工作一天後回到家有點屬於自己的堅持。
茶道裡有一期一會,而與器物相遇也是如此。太多時候我們常做無意義的事,沒有細心去品嚐,體會,讓自己過得太煩亂了,握著在手中使用的器物,將心意寄託在器物之中,我們也回歸了讓自己安定的精神層面。在餐盒與日常 中裡我也提到自己的挑選日用品為一天點綴。這一各工作天會因為帶著的器具而喜悅,心靈安定。在當今這樣的世代裡,我們的選擇正前所未有的豐富起來,卻也前所未有地變得廉價,隨手在大賣場,在市場都可以買到把家裝飾的像模像樣的器具,物品。作者在遇到幾位日本工藝作者之後,之前渾沌一片的工藝世界漸漸有了亮光。
為什麼挑選日本的工藝作品與作者來寫成一本書?因為日本的生活器皿之豐富,從事陶藝創作人口之多,恐怕世界上無出其右。20世紀90年代經濟停滯不前,人們開始追求內斂而有質感的物品,個人作者製作的日常器皿的使用人群逐漸拓展開來,現今華文界的讀者也正處於這樣一個追求正有質感,溫度的時刻,來讀一讀這本書,並認識這些職人的背景與心意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這本書收錄了的創作者涵蓋了陶藝,木工,織品等幾個領域,這其中的工藝人屬性之樸素,勤勉,惜物的生活觀都溶到作品裡面去了。那麼,再一次請你泡好茶,準備閱讀。
版權所有:本站所有文章皆必須有本人同意才能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